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新闻动态 >

全球第一家国家级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信用管理研究所诞生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4-03-12|浏览次数:
2024年2月18日,“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布局产业链”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新春第一会”,在线上召开。
 

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指导,国家卫生健康委“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联合工作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联合实验室、国家中医药时空大数据中心、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医救援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高级专家工作站、四川省城市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隶属四川省兴川战略促进中心)支持,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信用管理研究所主办,中润厚德(北京)大数据有限公司、绵阳好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好乐网)承办,中华丝绸之路第一关•巴蜀雄关文化科技产业园筹备处、绵阳三国蜀汉文化产业园筹备处、三国文化产业•涪成会酒业、江西共青京飞低空产业园、中国国际救援中心、北京中检康源医学研究院、台州驰骋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成都应急医院筹备处、四川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科安控(云南)应急救援有限公司协办、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信用管理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信用管理评价中心、中华文明研究中心、巴蜀文化课题组、英雄文化课题组、国学文化工作委员会、信用管理评价中心、信用管理浙江省评价中心、应急管理中心、应急空防学院筹备处、中医应急救援教培学院筹备处、大健康产业园筹备处、产业发展中心、商务经济研究中心、0130易货贸易课题组、健康管理中心、防控科学研究中心、信用管理浙江、云南评价中心、云南防控实践基地、康复辅助非药物疗法循证医学信用评定中心、循证医学海南评定中心、循证医学长三角地区评定中心,各省、市研究中心筹备处参与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布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落地推广会在线上召开。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秘书长、主题教育办公室 副主任、领导小组 成员、宣传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信用管理研究所所长、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姜厚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院长助理、主题教育办公室 副主任、领导小组 成员、宣传工作委员会 委员、信用管理研究所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智库专家、高级研究员杨纯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并讲话。
会议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信用管理研究所四川省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向敏主持。
参加会议还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信用管理研究所重庆市研究中心负责人、专家组成员陶家炳、高级研究员李维维、张天学、林凤池、、苟万林、杨文海,四川省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晓蓉、魏勇,白天志、姚勇、王永发、王本雪、蒋金秀,山东省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成福,绵阳市研究中心李德宣、蒋月蓉、吴庆扬、许治品、朱剑,中国国际救援中心产业二部主任余德军,来自辽宁、江西、山东、重庆、四川等多省市人员,40余人参加会议。


2024年1月8日,全球第一家国家级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获批,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信用管理研究所诞生。意味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研究、认证、推广工作全面展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是发展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谁在科技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为科技供给侧和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克服高端制造业的技术短板、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增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至价值链的高端水平,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效生态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空天及海洋产业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处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
2024年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 工信部联科〔2024〕12号文件,《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企业面向应用场景开展创新研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建设早期试验场景,引领未来技术迭代突破。
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抓住历史性机遇,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要义,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国家战略需求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进一步深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为具有 “原创性”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切实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科技自立自强。
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培养造就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培养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筛选、发现和培育,摆脱传统,有效分散创新风险,优化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激发投资意愿,缓解融资约束,推动创新、产业、资金、人才链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水平开放,完善营商环境,融合世界市场,突出高精尖导向,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机器人、移动通信、5G商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业态、新服务、新技术、新场景,正在加速突破应用,创新引领,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赛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提高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资本循环的效率,正在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向“新”而行,向“强”发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科学布局产业和产业链,在科技创新领域,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从1到10”的颠覆性跨越,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通过并购重组、要素流动等方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围绕战略任务,开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促进政研企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协同创新,突破瓶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用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聚焦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
(杨纯 整理)
Copyright © 2022-2042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信用管理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3376号-3
邮箱:100297530@qq.com

手机:13366767886

手机:19196861886